service phone

Design Works 1

service phone

影视动画专业中高职贯通的产教融合探索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2-15

  

  中国影视动画产业转型升级,为影视动画从创意到制作、发行的全产业链孵化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就业领域也得到拓展、重构甚至颠覆。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中华职业学校从行业主导的育人模式、对接产业的一体化设计、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对构建新型产教映射关系,对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索,取得积极的育人成效。

  随着中国动画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传统认知的影像体验,人才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有复合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眼光,人才培养规格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而升级,学生需要具备创意创新的能力、整合公共知识的能力、跨领域合作能力,以及应对外来变化的能力。虽然贯通教育具有长学制的优势,有利于培养更富有创新力、文化力、学习力的人才,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构建新型的产教映射关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在建设初期即引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探索产业主导的培养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引入难易度不同的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进入到贯通培养教学中,配套产业导师协助教学,把国际领先的制作标准对接到课程,使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标准及师资构成均具备产业特征,企业与专业之间确立了互相之间的协同关系。

  当专业逐步发展起来后,单一龙头企业带来的产业资源逐渐显得单薄,“1+N”产业集群合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1”是指龙头企业,“N”指众多产业资源,包括“今日动画”的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优质企业。经过叠加和集成,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使校企合作的传统难题如资源整合、成果共享,乃至市场拓展、创业孵化等都先后找到了解决的路径和抓手。通过产业集群合作模式,师生参与了《阿凡提之奇缘历险》《风语咒》等多部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动画片制作,参与了《百变马丁》《中华小子》等20多本漫画书的授权创作,逐渐构建出了以行业为导向、完整清晰的办学思路和教学体系。

  为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点和教师的成长需求,产业集群合作模式面临再次升级。2019年,专业与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及长三角动漫行业协会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协同发展。依托行业协会,专业深度觉察行业生存状态、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开展对合作企业的自主选择、跨界优化,按照市场痛点和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和延展教学链,由此形成更为凸显的集群优势,逐步形成教学的“团体标准”。专业积极对接行业协会的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引入对接产业标准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开展“1+X”双证融通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一年,专业参与了更为优质、更能体现产业新工艺及最前沿技术的项目,包括与上海惊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的《我和我的祖国》《1921》《长津湖》等多部院线电影的CG后期制作,同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以高校为创作主体的“中国题材绘本研创工作室”,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走向市场。专业逐步形成了贴近时代和生产的教学标准,制订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反映产业现状并代表未来方向的以“学习包”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资源库。

  随着近年来影视动画产业整体格局的巨大变化,从重制作到重创意,从动画加工到原创IP的集聚孵化商业运营,要求彻底改变学校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状态。

  专业突出任务驱动,重心下移,关口前置,把五年10个学期分为预备期(2学期)、适应期(2学期)、胜任期(4学期)、提升期(2学期),中高职及企业三方教师全程跟进。预备期的教学重点是基础能力的学习,为进入专业教学做好预备,由中高职教师联合授课。其后的2个学期作为适应性过渡,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对职业发展进行初步定位,主要由高职教师授课。在胜任期,学生进入与岗位适配的生产性工作室进行理实一体项目训练,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实战,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项目要求共同授课。最后的2个学期是提升期,学生进入合作企业顶岗,进行技能和职业素养全方位提升。针对三大岗位群的11个学习领域,确定专业课程结构,把线个教学模块中。每个教学模块都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对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222项能力,构建“螺旋式上升的项目训练体系”。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和实施,毕业生达到行业入职1—2年的技能标准。

  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把产业资源分层次对接到5个学年的教学中去,把项目资源转换成难度不等的30个项目训练“学习包”。所有“学习包”的内容皆为教师在工作室与企业一起合作完成的真实任务,对标不同工作领域的能力要求,遴选典型工作任务,以适岗能力为目标进行“学习包”设计和教学。“学习包”的难度分为四级,贯穿5年10个学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专业持续加强生产性工作室集群的建设,所有的工作室均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所有的工作室均承担社会服务的真实项目,所有的工作室均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践训练及奖学金,以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为测量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

  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贯彻能力本位教育。其做法是:通过产业分析,确定岗位群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组合,每一组课程对接一个工作领域,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每个工作任务包括相应的能力要素,要求教师以行为导向的方式进行授课。为此,专业通过整合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工作流程,又能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学习,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努力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最优化。

  专业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要求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和教学案例,形成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引入产业导师,成立专业理事会、行业顾问团队,凝聚产业力量,搭建行业主导的教学评价系统。通过项目训练、课程与教材的合作共建、“1+X”书证融通及各类相关赛事等途径,融入行业标准,转变学科本位思维,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产业发展。

  专业从与龙头企业合作成立“校中企”开始,到构建企业合作集群,再到承办“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动漫教育专业委员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信息,开发并不断完善“团体教学标准”,使人才培养始终贴近时代、贴近上海影视动画事业发展、贴近企业一线工作,获得行业的认可。

  专业通过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主导下的企业集群,承接完成数百项大中型动画创作与制作任务,企业为专业提供了包括项目、师资、标准在内的多样化行业资源,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师生因企业提供的帮助而成长,企业因与学校的合作而获得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从而形成可持续的“校企耦合关系”。

  专业历经6年,形成了两个集群,即“企业集群”和“工作室集群”,这两个集群相辅相成。“企业集群”为专业提供来自产业的“营养”,“工作室集群”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学生基于两个集群,参与大量高品质项目;专业基于两个集群,构建起“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双向赋能。

  毕业生就业质量连年提高,进入腾讯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比例提高到55%。学生依托工作室集群,5年内参与并署名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院线万册,质量和数量位列上海高职院校第一。师生共同研发的“数字人木夏”属产业先进水平,获多项专利,目前授权给4家公司开发应用。学生团队代表上海,角逐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实践工作坊全国比赛,获一等奖,且是唯一一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院校。近5年专业获得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近百项比赛大奖。

  专业将动画产业内的先进技术开发成培训资源向院校师生及在岗职工免费开放,累计培训41万余人次。2022年,以上海市“1+X”证书制度建设案例一等奖报送教育部,2022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文化艺术行指委推荐至教育部。

地址:     座机:    手机: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技术支持:凯发娱乐传媒    ICP备案编号: